我心向党 | 财政审计司、审计科研所:汇聚审计青春之火 照亮基层文化之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审计署财政审计司和审计科研所两个单位的青年同志组成“关键小事”调研组,走进社区、深入群众,了解街道文化站建设运营情况,为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建言献策,他们撰写的调研报告《让基层文化站“活起来”“火起来”——基于街道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的调研分析》被评为中央和国家机关三等奖、审计署一等奖。
“近两年我们一直努力破解文化领域的审计选题,先后赴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国家版本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旨在加深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和理解。”此次“关键小事”调研选题阶段,在两家单位领导的指导下,调研组组长提议将调查研究与审计工作有机结合,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做文章,文化站是一个非常贴近群众的小切口。
街道文化站是基层文化生活的重要枢纽和主阵地,在传承弘扬本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选题聚焦“文化建设”大主题,选取“街道文化站”小切口,关注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需求,既有高度,也接地气。题目确定后,调研小组的青年同志纷纷围绕调研、收集数据谈想法、提思路,讨论具体的调研方法和路径,研究如何破题。
“署党组多次指出,做好审计工作需强化研究,要做到‘政治—政策—项目—资金’一条主线双向贯通,调研攻关同样适用。”调研小组一成员说。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部署要求基础上,调研小组聚焦街道文化站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定位,进一步梳理有关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尝试用街道文化站管理运营“最后一公里”中的不足,分析政策制定“最初一公里”的偏差,从街道文化站开展活动的情况分析如何更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努力将文化站资金使用、管理运营中的问题回溯到政策制定上。
调研为青年同志提供了深入了解和学习街道文化站建设和管理运营的宝贵机会。“最大的感受就是长见识、能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调研小组一成员说,“调研中我们了解到,有的街道文化站不仅组织文化活动,还为辖区内外卖小哥、快递人员等群体提供打气筒、微波炉等暖心服务,努力扩大服务半径和覆盖群体;有的街道文化站不仅起到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作用,本身也是当地重要的‘社交场所’,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促进邻里和谐、提升社区凝聚力、提振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精气神。”
通过调研,青年同志对街道文化站的定位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也为写好报告中的意见建议拓展了思路、提供了方向。
基于前期的研究和深入调研,调研组按照“建设—运营—考核”的时间逻辑线,梳理街道文化站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点出问题。
调研组发挥审计特长,在关注街道文化站管理运营情况的同时,分析财政资金投入、考核指标设置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优化资金使用、完善考核指标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调研组根据走访部分街道文化站了解到的初步情况,设计了包括硬件条件改善、活动设置安排等方面将近20道题目的问卷并转发到社区群,收回问卷2000余份,并对有效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形成十几张可视化图表,用数据说话,让观点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集体研讨、整理数据、打磨观点、撰写报告……两个月的时间,调研小组尽心尽力,发挥专长,握指成拳,顺利完成调研攻关任务。
回顾两个月的调研历程,调研小组同志们不仅在工作中取得了成果,更在个人成长和为民服务意识上收获颇丰。
“调研中,社区群众对街道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提出了很多建议,有的建议多设置一些亲子活动,有的建议添置一面大镜子便于纠正舞蹈姿势等,这都是新时代我们每个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走进社区、贴近居民,倾听群众声音,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分析群众关注的‘关键小事’,提出街道文化站服务效能提升的建议,让我们觉得这一切工作真的很有价值。”“工作中必须贴合实际,从群众的真实需求分析卡点堵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树牢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提升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研小组同志们纷纷发出感悟。
文字:李轲 刘阳